全文摘自:《糖尿病之友》 2012年第12期
相关链接:施莱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医疗耗材设备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服务的公司。从1999年创立至今,施莱一直追求为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适用的产品,而不断在医疗耗材领域内努力,成为了中国末梢采血器和一次性手术刀的生产企业。
一心做一件事情,把一件小事做大,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。用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施莱”)在采血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,非常合适。
13年时间,施莱自主研发的采血针头已经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,销量在中国很大。小小的针头,是怎样创造了如此大的成绩?这13年中,他们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?为此,记者采访了苏州施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国平先生。
记者(以下简称“记”):针头是一个很小的产品,当初你们为何会想到做这种小产品?
施国平(以下简称“施”):我父亲1997年开始研发做起了针头,而我是在2000年后参与这个开发过程的。刚开始,我们对这个市场前景也并不清楚,我们只是照着国外的学,根据国外的样品做产品。到了1999年,我们成立了苏州国杰医用器械有限公司,开始着手生产自己的针头并出口美国市场。到2004年后, 我们即根据市场需求、用途,开始做市场研发,做自己的品牌了。
记:你们在糖尿病领域的产品主要是血糖监测用的针头?
施:是的。为了防止血液交叉感染,我们又将针头分为家庭个人采血检测使用和医院采血两类。目前的针头,在中国市场主要是买试纸送针头。目的是降低血糖监测的成本,方便广大患者。
在糖尿病领域,我们未来还打算做胰岛素注射针头。这个产品在今年年底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市,预计两年内会在国内市场上市。
记:你们的针头刚开始是做国外,然后转到国内,整个过程遇到过什么麻烦吗?
施:整个过程总体来说比较顺利。因为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很严,我们已经适应了国际市场的竞争。所以当进军国内市场时,我们的产品质量,让我们能很快在国内站稳脚跟。进入国内市场后,我们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两块,一方面是血糖检验的b2b结构(企业对企业),我们直接对工厂销售;另一方面是做医院检验市场,进行经销商的网络建设,这是从2009年开始的。
记:你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?
施:概括起来,可以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。
外在因素,当同行都还在做国外市场的时候,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做国内市场。我们从2004年开始与多家血糖仪公司合作开拓国内市场,并形成了自己的影响力。到了2008年,因为一个血液交叉感染的医疗事件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集相关厂商开会,随后卫生部出台了一份文件,要求中国医院都要用采血器。由于我们是中国国内做针头的厂商,而且经过几年的发展,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。所以,我们得以飞速发展。内在的因素,我前面已经提及,就是我们在国际上驰骋多年,产品质量有保障。
记:您觉得您是幸运的吗?
施:生在当下这个年代的都是幸运儿,我只能说大家都有机会,机会也随时都会产生。但是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。
记:你们的宗旨是“为人类健康不懈努力”,这句话有点大。能具体谈谈你们做了哪些事吗?
施:的确,这个宗旨或许有点大,但从一个生产医疗器械的公司而讲,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也可以体现:第一,医疗产品对人类健康而言,使用性能尤为重要, 我们为了产品在不断地努力。我们开发的医疗器械产品,质量都是优先考虑的。40多人的研发团队,其中有20人以上在本行业内拥有5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,我们拥有十多个系列共40多种产品,每年有新产品投入市场,同时我们也与各品牌公司保持着在新产品上的开发与合作。
另一方面,人类的健康事业不应该是建立在昂贵的医疗消费基础上的,我们是通过设计来降低成本,生产出让更多的患者消费得起的医疗器械产品。希望血糖监测的系列产品能够早日全面普及到家庭,作为生产针头的厂商,我们正不断地为此努力。
记:您如何看待健康?
施:我们现在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。大多数从事健康工作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已经患病的人群上。就拿糖尿病人群来说,大家都在讲患了糖尿病后,该如何控制饮食,要监测血糖,并坚持吃药、运动,等等,却忽略了那些没有患病的人群其实也需要健康知识。因为这群人如果不注意健康生活方式,未来3年或5年,他们可能会患糖尿病的。这是我们都应该关注并影响的一群人。